综合

上海新增911套电子警察 如何避免天量罚单?

  诞生和发展

  如果“电子警察”还是“最初的模样”,或许不会有这些担忧。

  1997年,第一台胶卷式“电子警察”,在深圳福田区的新洲路红荔路路口开始运行。这个路口在当时是一个偏僻的路口,闯红灯等交通违法多发,由此频频造成交通事故。

  首套“电子警察”,通过拍照来固定机动车闯红灯的违法证据。启用不到两个小时,一卷36张底片的胶卷就拍完了,当天更换了3次胶卷,拍了100来张车辆违法的照片。

  现在看来,这方法有点“土”,但开创了国内非现场执法的先河,对交通违法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该路口的交通事故数量明显减少。

  三个月后,公安部要求全国23个城市和有条件的中小城市,推广深圳交通监控系统查处违法的做法,“电子警察”开始走向普及。

  彼时,对“电子警察”的监管还处于空白,直到2009年4月,《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施行。根据规定,“电子警察”位置要向社会公布,许多城市首次公开相关数据。当时,深圳、北京、上海的电子警察数量远超国内其他城市,分别是2178个、1958个、1740个。

  之后几年,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交通安全管理难度随之加大。为弥补警力不足的执法短板,在各个城市的交通违法和事故多发路段,“电子警察”作为执法辅助力量被广泛使用。

  经过迭代更新,“电子警察”越来越智能化。2016年,“声呐电子警察”问世——一旦有车辆鸣笛,系统会自动探测鸣笛位置,识别鸣笛车辆车牌号,并将声音转换成特殊波纹采集,留存证据。一年后,复合型“电子警察”亮相上海街头,一台设备能同时抓拍13种交通违法行为,科技感十足。

  管理对象也不再限于机动车,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闯红灯和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现在同样能被识别、存证。

  到今天,“电子警察”正在走向大数据时代,数据汇集和处理能力愈发强大,在交通违法的研判、交通肇事案件的侦破、车流量的统计等方面,都能提供精准、动态的信息支撑。

  对交通管理者来说,“电子警察”能抓拍过去难以发现、难以取证的违法行为,比如机动车不礼让行人、未按规定使用灯光等,为一线执法力量提供了辅助和支撑,促进了交通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广大驾驶员也习惯了“电子警察”的存在,行驶于警察不在场的道路上,被督促着时刻绷安全、守法的弦。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婉怡 责任编辑:MIST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