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上海街头睡衣兴衰史 总能让人一眼辨认出来


    为什么九十年代会开始出现这样的批评声音,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看来,这和观念的变化有关。

    “过去大家司空见惯了。但随着城市不断更新,大家对‘得体’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就会有人将这种现象列进‘负面清单’了。”

    到了新千年,穿睡衣上街变得越来越刺眼。

    2000年,《新闻晨报》报道,浦东的七号桥小学搞了一次“我帮家长改陋习”的亲子活动。

    700多位学生投票选出的家长陋习中,“穿睡衣上街”这一项成功挤进前三。

    报道中这样写道:“小朋友说,如果放学时,看到自己的家长穿着睡衣裤、带着发卷站在校门口,总感到很难为情。”

    到了世博会前夕,“穿睡衣上街”更是持续被推到话题热榜。

    2005到2010年期间,短短几年里,各大报纸上和“穿睡衣上街”这个话题有关的报道,远超过一百篇。


    2009年11月,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来沪,被问及对”穿睡衣外出“怎么看。


    在浦东世博园区周边的一些社区,志愿者们干脆组成“着装劝导队”,举着“睡衣睡裤不出门,做个世博文明人”的标语牌,见到穿着睡衣的人,便拦在小区门口,劝导他们回家换衣服。

    “当时有个新闻我印象很深,有个志愿者阿姨在小区门口举牌子,劝说穿睡衣的人回家换衣服。滑稽的是,举牌子的人自己就穿着一身睡衣。”马尚龙说。

    当时话题有多火呢?境外媒体也来凑热闹。

    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的相关文章中,作者们争相为上海的睡衣文化“打call”。

    在他们看来,“睡衣是上海街头文化的一种标志”,甚至认为是“当地最为独特的风俗之一”。

    不光是公开的报道,2008年,美国摄影师贾斯汀·瓜里利亚(Justin Guariglia)还出版过一本名为《行星上海》(Planet Shanghai)的摄影集。

    图片的主角就是上海街头身穿睡衣的市民。

    摄影集的封面是一位身穿大红睡衣、戴绿玛瑙戒指的中年爷叔,趿着夹脚拖,富态地嵌在一张路边的旧办公椅里。


    摄影集《行星上海》封面


    贾斯汀接受采访时说:“每一个西方人都对‘睡衣时尚’充满了欣赏甚至嫉妒,我们也向往能像上海人一样,穿着睡衣度过一天。”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作者: 责任编辑:六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