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上海街头睡衣兴衰史 总能让人一眼辨认出来


    马尚龙认为:“睡衣的流行,和七八十年代期间,上海市区居住条件紧张有很大关系。”

    “当时一栋石库门里起码要住七八户人家,但厨房间就一个。”

    “不管你住两楼还是亭子间,每天都要去厨房间好几趟,随身还要带着钥匙、火柴、零散钞票,有两三个袋袋的睡衣最实用。”

    “在家里,没有人舍得穿上班的衣服去烧饭,但如果只穿着汗衫短裤进出厨房,又太不雅观,经常还要下楼到弄堂口买买小葱酱油。”

    “睡衣打破了空间不断转换带来的尴尬,是名副其实的居家、外出两用衫。”

    “刚开始,上海人自己把旧衣裳改成宽松的‘睏衣’。等条件好点了,商店里就能买到了。

    这样一来,弄堂里进出的人既避免了尴尬,还能维持一点体面,作为弄堂串门的着装也亲切。”


    对上海人来说,弄堂是半私密的空间,没必要穿得一本正经。/邵剑平 摄


    睡衣不仅适用于弄堂生活,在最早的工人新村,也是派大用场的。

    “当年的‘两万户’基本上都是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间。睡衣既然能穿去厨房,也就好穿着去买小菜。”

    “到后来延伸到公交车上、电影院里,只要不是上班这类正式场合,都被睡衣慢慢覆盖了。”

    大城市、小弄堂,为睡衣登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从小生活在永嘉路一带弄堂里的陈妍廷说,如果自己在马路上看到睡衣,首先会想到,对方肯定和自己一样,就生活在衡山路周围。

    “因为你穿着睡衣,活动范围总归在一公里内,不大会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

    对于睡衣与空间的关系,“知乎”上也有网友曾这样调侃:“不是住上海市中心的人,有那闲情穿个睡衣去黄浦江边看夜景么?”



    三


    如果说在七八十年代,身穿睡衣还有那么一点时髦的味道,到了90年代,“穿睡衣上街”的现象就开始被贴上“不文明”标签了。

    1993年,新民晚报上出现了一篇“睡衣、睡裙莫上街”的文章,一场关于“穿睡衣上街”的漫长讨论拉开序幕。


    穿睡衣上街被认为是”不恰当穿戴“,刊登在1993年的《新民晚报》上。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作者: 责任编辑:六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