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专家齐聚 共话百年海派文化数字化创新设计之路

    上海热线讯:11月19日,由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海派绘画数字化传播与创新设计工作室举办的设计成果展在上海开幕,本次数字展汇聚了海派绘画数字化传播与创新设计工作室成立以来76项设计成果,主要围绕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播、图像研究等领域展开,包含产品设计、视觉设计、装置艺术等,展现了对区域优秀传统美术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和转化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呈现了在科艺融合的背景下,华东理工大学在数字媒体艺术一流专业建设和工艺美院"双高计划"建设联动的阶段性成果。

    在现场,"海派红色文创联合工坊"也同步揭开了面纱。据介绍,"海派红色文创联合工坊"则由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联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共同打造。以红色文化作基调,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旨在发掘海派艺术与红色文化根脉相连的结合点,探索红色文创产品设计中海派艺术元素创新表达。

    活动当天还举行了高峰论坛。来自计算机图像研究、海派文化研究、创新设计、数字艺术研究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以及来自工艺美院、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中国美院、上海设计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的各位专家齐聚,聚焦如何以数字化手段繁荣海派文化,推进区域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文化审美需求等各抒己见。

    如何找到一条快速通道使数字技术赋能海派绘画的传播?这是上海艺术与艺术教育界现在应该考虑的根本的现实问题。对于此,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范凯熹教授围绕海派绘画发展的数字化传播新路展开发言,并提出,当下,"生成设计"这一"新设技",或将给"海派绘画的数字化传播"带来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动力。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建民教授结合运用生成艺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转化的优秀案例,就人工智能生成艺术下的艺术创意发表演讲,他指出,目前设计类学生已经不能仅限于在设计学和艺术领域的训练,也需要加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更好为设计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席涛教授围绕"数字经济时代,作品如何变现,如何变成更有价值的内容"展开分享,并提出:要用数字化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传播,通过数字化手段或工具使传统文化和艺术得到更好的可视化呈现。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丁伟副教授则分享了传统的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创新实践案例,并指出:设计思维应该跟紧市场和社会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在他看来,过去人类们脑海里定义的文创设计或许只是跟主题相关的小创意产品,但在潮流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创设计已经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而是涵盖造像、造星、造物、造场的完整创意生态。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苏金成教授则提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要深入传统又要脱离传统,海派艺术在当下更应不断探索传统与创新两者的关系。

    最后的自由讨论中,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程建新教授指出,在研究海派数字化的过程中,核心要放在社会背景研究中,必须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进行提取,通过创新的方式表现出来。作为设计师来说,创意永恒,所有的手段都是过程,目的都是传达自己的创意与创新。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 责任编辑:MIST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