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专家: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国际化发展

    上海热线讯:"无论是几千年悠久的文明史亦或是当下的政治经济实力,中国都完全有资格并应当理直气壮地承担起新一波全球化的领军角色,人文学者在国际人文学术交流中应自觉承担起‘人文外交’的重要责任",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新一波全球化与文化自信"高峰论坛上,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如是说。

    当天,王宁在主题为《新一波全球化的兴起与中国的文化自信》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全球人文"的概念,并鼓励学者着眼于全世界,以全人类视野探讨具有普遍意义的热点话题,与国际同行进行直接的卓有成效的对话,在国际权威期刊和出版社发表论文和著作,以便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阐述中国的理论观点,讲述中国的故事,进而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和人文学术。

    据了解,本次论坛集结了来自全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聚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涵盖历史、文学、艺术、经济、管理、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以及党建研究等各个学科,贯通中西、文理相融与古今结合,全方位、多侧面为推进文化自信建言献策,提供思想智慧。

图说:研讨会现场

    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沈湘平在主题为《文化自信与历史耐心》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在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于今日中国来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谈不上真正的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战略,而且成为全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南京大学全球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何成洲作了《跨媒介艺术创新与文化走出去》的发言,他指出跨媒介艺术作为一个事件,不仅对于艺术家、艺术创作过程、艺术作品产生影响,而且能够作用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对于现实产生转变性的影响,因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文化干预",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和人文学术一定要重视海外传播。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曾军在题为《在中西文论互鉴中建构当代中国的对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言中表示,在探索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中的现象时,学者一定要站在"当代中国"的立场,强化立足中国实践的的主体研究,为破解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中国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邹理作了题为"反体系运动与新世纪西方世界文学思潮中的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发言并认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明交流与发展,是历史必然趋势,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中国学者应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学术自信。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综合 作者: 责任编辑:MIST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