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新闻

以韧性城市推动可持续发展 专家齐聚线上分享

    上海热线讯:你知道吗?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生物多样性流失的危机,使得全球城市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构建更具适应性与韧性的绿色基础设施。韧性城市空间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多尺度的规划与设计,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促进公民健康与福祉,增加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抵抗突发事件带来的环境影响。区域性的生态空间布局与私家宅院的植物配置同样重要。不仅要创新空间识别、评估、模拟、管理等技术,还应重视人文与艺术因素对维持城市社会生态的重要意义,从多维视角建立具有韧性的城市景观。

    在此背景下,日前,"韧性城市景观?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可持续景观专题研讨会"在线上举办,分别从景观规划、设计与研究的视角,探讨了如何构建韧性城市景观,从空间规划与设计的视角,探讨了如何构建具有气候适应性、雨水渗透蓄积力、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与中国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分享,讲述塑造韧性城市的过程中,对于尊重自然、人文关怀、技术革新与艺术创意的理解。

  据介绍,环太平洋大学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 简称APRU)是由美洲、亚洲、亚太地区的61所以卓越的学术及研究著称的高校组成的学术网络,已经有近25年的历史,旨在集合领导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等多背景的专家力量,高效解决21世纪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联盟及其成员高校积极关注气候变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等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议题。

  论坛上,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Bart Johnson教授围绕"创建和维护气候适应性城市",呼吁积极应对气候危机需要预测未来变化,并在灾难发生之前采取行动,探讨采用阻挡、弹性与疏导策略,使城市适应快速气候变化的框架。他详细分析了每种策略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相对应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并展示了应对热浪、洪水、海平面上升和野外失火的案例。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James Hayter教授以"站在前线-17种景观设计师创造韧性城市的贡献途径"为题,对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个目标,提出了相对应的17种韧性景观设计途径,从可持续的城市能源、食品、社区等多个层面,解析了当前风景园林专业可能的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方法,并鼓励大家重视设计的力量,在前线参与城市韧性景观的营造。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车生泉教授通过"海绵城市中韧性景观的设计理论与案例分析",介绍了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中国政府在低影响开发、气候适应性城市、生态城市等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的现状提出的雨洪管理方案,并形成了技术体系,同时,在中国的部分城市进行示范推广。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参与了上海和长三角海绵城市中韧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技术的相关研究,对城市绿地雨水渗透蓄积能力进行了评估,研发了适于上海及部分长三角地区的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屋顶花园等海绵设施地域性景观设计模式,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韧性景观的空间布局,应用在长三角等全国各地的相关项目中。

  活动最后,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朱祥明发表总结致辞。他认为,中国和世界多个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应对今天讲座中提到的多种环境问题的挑战。本次研讨会讨论了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设计等重要议题,呼吁专业人士重视城市环境问题,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在城市可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今后学会也将加强与高校的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学科的产学研紧密结合,提供更多优质的专业资源,共同探索如何建设得更具韧性,更富魅力的全球城市。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承办。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环太平洋联盟(APRU)成员高校,及设计学院作为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单位,联合全球高校、学会及业界力量,探讨如何在城市空间建设中,实现"双碳"目标发出的积极倡议,应对气候变化、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具有全球视野及地方特色的解决方案。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 责任编辑:MIST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