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消费警示

无印良品饼干检出两种致癌物 吃了就会得癌症?

  丙烯酰胺不是第一次“兴风作浪”

  食物检出了致癌物质,或所含致癌物质的含量很高,未必等于吃了这些食物就会影响健康甚至中毒或致癌。关键还是要搞清楚人体摄入这类致癌物质的量有多少,才会构成风险。简单概括起来,还是那句话: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其实,在许多消费者的认知中,“摄入致癌物就等于致癌”,而借助这个认知上的偏差,不少致癌物都曾多次“兴风作浪”,在消费者中反复引发疑虑甚至恐慌。丙烯酰胺就是“个中好手”。

  去年4月,国内多家媒体报道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裁决,星巴克和其他几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裁决的依据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高浓度的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质。这则消息迅速演变成“咖啡致癌”,刷爆朋友圈。

  可那么多人喝过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的咖啡,又有谁能明确是因为喝咖啡得癌症的?

  在“咖啡致癌”的说法流行之前,丙烯酰胺还是“烧烤和油炸食品致癌”的主角。其主要原因归结于“美拉德反应”——只要食物中同时含有碳水化合物(淀粉、糖)或脂肪,以及蛋白质,那么无论是煎、烤、红烧、油炸等高温烹调操作,还是食品加工时的加温处理,都可能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丙烯酰胺。肉眼所见的效果,就是食物的颜色会变深,颜色越深,通常美拉德反应就越“厉害”,“顺便”产生的丙烯酰胺就越多。

  颜色越深,产生的丙烯酰胺就可能越多

  既然丙烯酰胺是致癌物质,那么每天我们自己下厨时,就很可能在给自己喂致癌物质,可我们自己得癌症了吗?

  归根到底,还是要搞清楚摄入多少丙烯酰胺才可能有致癌的风险,否则就没必要谈其色变。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潘宇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