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堂食逐渐开放点燃餐饮店店主信心!烟火气回来了

  晨报记者 何雅君

  “走,去小店看看。”这是同济大学社会学系朱伟珏教授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她爱逛小店,特别是咖啡馆。她长年居住在南昌路街区,那里有许多别具特色的咖啡馆,她是常客。经历了两个月的疫情防控特殊期,朱伟珏第一时间回到了南昌路。走在6月的街头,她注意到,熟悉的咖啡馆有一部分开门营业。但因为不能堂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其他小店云集的街区,情况也差不多。

  昨日,记者来到武宁路桥下的桥洞咖啡馆。顾客正在门口排队下单,打包将饮品带走。疫情期间,因为外卖小哥午夜在店门口休息,咖啡馆一度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如今,回归平静的咖啡馆和众多小店一样,一边经营着外卖,一边进行开放堂食前的准备。

  经上海市防控办研究决定,上海自6月29日起,辖区内无中风险地区且近一周内无社会面疫情的街镇,有序放开餐饮堂食。这是一条顾客期待已久的好消息,也点燃了餐饮店主走出困境的信心。

  对外营业

  顾客期盼回到常态

  盛夏午后,武宁路桥的桥洞下,桥洞咖啡馆看起来有点安静。临街的玻璃窗上,写着几行诗:“生活——有时需要停下脚步/喝杯咖啡/看着街景发发呆/微笑致敬所有的不期而遇”。咖啡馆对外营业,靠的就是这扇窗。

  今年2月,记者曾经走进这家咖啡馆,见到了曾在北京奥运会上表演《千手观音》的“无声咖啡师”小于。当时,她在一场活动上与孩子们互动,笑容可掬。

  如今,小于依然在咖啡馆的前台忙碌。窗口排队的顾客指着菜单点单,小于俯身探出窗外,确认顾客的需求,让他们扫码付费。

  咖啡馆的主理人允许记者走进店内,但婉言谢绝了采访请求。4月的一个深夜,穿着不同制服的外卖小哥们在劳累了一天后,选择在咖啡馆门口的空间入睡,成为上海本轮疫情中难忘的一帧,也让封控在家的主理人百感交集。

  今年四五月,遵照疫情防控要求,咖啡馆一直处于关闭状态。得到复工许可后,咖啡馆恢复营业,但顾客静坐读书、细语的画面不见了。店内一角的显示屏播放过咖啡馆各种精彩瞬间,眼下也关着。只有墙上的挂画、照片和书架上的读物保持原样,等待顾客重新走进小店。

  正在排队的强先生告诉记者:“我就住在附近,有空就来买上一杯咖啡。”6月初解封后,强先生走出家门,来到桥下,看到有人站在咖啡馆对面吹萨克斯,过路人闲坐聆听。“我发现,现在桥下的气氛和封控之前有点不一样。应该说,从改造到现在,咖啡馆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的变化。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要走过不同的路才能慢慢长大。在经历一些事、见证一些事之后,它还在这里,等待大家归来,对顾客来说,这就够了。老顾客在窗口看到熟悉的店员,点个头,打声招呼,就是最好的问候。”

  “恢复堂食还会来,不过对于咖啡店来说,‘报复性消费’也许不是它所期待的场景。你想,咖啡店一般都不大,如果挤满了人,还有人站着等位,岂不成了快餐店?喝咖啡是要有氛围的,最好的状态是回到常态。”一位回头客说。

  面对难题

  店主与员工互相支持

  让记者欣慰的是,包括小于在内,那些令人牵挂的“无声咖啡师”仍在桥洞咖啡馆上班。

  距市区50多公里的金山万达海汇街上,也有一家接纳聋哑人就业的“无声餐厅”。店主蒋春艳告诉记者,店还开着。根据当地的防疫政策,店里最近恢复了堂食,但客流量一般。

  2021年秋天,记者曾经到访过这家店。这原本是一家主营牛肉煎包、特色牛大骨、牛肉粉丝汤等的寻常餐饮店,引人关注的是,店里有四分之三的员工都是聋哑人。

  随着新闻报道和网络视频的传播,“无声餐厅”一度成了“网红”。聋哑员工真挚的态度打动了很多网友,人们慕名来店。

  不料今年三月,疫情蔓延。“金山是3月28日全域封控的。通知的时候说是4天,我就按照这个时限,把店里的东西收拾一下,该冷冻的冷冻,该保鲜的保鲜。没想到3月30日,我们小区下了通知,说要7 7,我就知道我出不去了。我就想,这家店怎么办?这些聋哑员工怎么办?他们要靠这份收入维持生活的。”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5月,蒋春艳接到通知,申报了复工计划。“5月中旬,万达物业通知我们可以复工开店了,但是只能做外卖。我回到店里是5月13日,之前储存的食材全坏了,只能全部扔掉。”

  这家小店,是蒋春艳和爱人一起经营的。夫妻俩凭小区的出门证回到店里,“但是出了小区就回不去了。我们想,总不见得让聋哑员工住到店里来吧。我就和我爱人拿着被子,在店里打地铺,一直住到五月底。”

  店关了一个多月,租金怎么办?“我的房东是贷款买的商铺,他那边的贷款还是要照还。但他人不错,主动给我减免了近半房租,等于我俩一人承担一半的损失。”

  作为经营者,蒋春艳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经济压力。她是贷款开的店,没有营业,等于没有收入,贷款还没有还。“本来指望着开店了,营业额做出来,然后去维持房贷、房租还有员工工资。但这段时间店里生意和以前相比还有差距,可能夏天本身就是餐饮业的淡季。我只能坦然接受。”

  6月1日起,店员陆续回来上班。“之前封在家里,大家就用微信群联系,有种互相陪伴的感觉,现在终于见面了。”蒋春艳告诉记者,自己录用残疾员工,不涉及政府补贴和福利,但是要给他们发工资。“店长也是聋哑员工,他告诉我,现在的营业额还不够覆盖每天的成本,员工愿意每月多排几天休息,减少薪水开支,作为对我的支持。我听了很感动。”

  店主思考

  未来的路怎么走

  “无声餐厅”未来的路怎么走?蒋春艳希望小店还能开下去。她坦陈了小店的困境:“按照目前的营业额,我大概每个月要亏损两三万。这样下去,小店最多还能维持一个季度。而且我跟房东签的是五年租约,从第三年开始,租金是要上涨的。现在正好是第三年。”

  6月27日傍晚,记者询问无声餐厅当天的营业额,蒋春艳苦笑了一下:“我现在都没劲看了。一共是2088元。做完今天的晚市,最多也就4000元的样子,依然是亏损的,比过去正常时候少掉三分之一。”

  她告诉记者:“我这家店,除去房租、物业、水电费之类,单日营业额要达到5000元,不算我们夫妻自己的工资,才刚刚持平。有个老客人问我,这次疫情有没有给补贴,我无法回答。其实是没有。”可以说,小店目前的经营状况,全凭她一口气吊着。

  每天中午的员工餐,她还和以前一样,做一荤一素一汤。为了支持小店,员工们主动提出:“做得简单点吧,减少成本和开支。”

  困境之下还在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帮助的,不止金山“无声餐厅”一家。漕宝路川菜馆“七哥酸菜鱼”的店主何成就请身处困境的人们免费吃饭,尽管店里自身的景况也不好。疫情为小店的经营带来了挑战,也让何成的目标更加明确。他决定把店做成连锁,不局限于一座城市,做成一家企业,不做个体户,以此规避开单店的风险。

  这些各有风味的小店,让城市有了活力

  小店店主们的勇气,让朱伟珏感到敬佩。6月25日,她还在为南昌路雁荡路口一家著名酒吧的关门而遗憾。这家名为SOBER SOCIETY的酒吧,曾被2021饮迷酒吧行业颁奖盛典评为“最佳高客流量酒吧”,却在堂食之风吹来时选择告别南昌路,让老顾客深感惋惜。

  怀着不舍,昨日下午,朱伟珏为这间酒吧绘了一幅水粉画,起名为《忆》,以示纪念。作为南昌路小店的熟客,朱伟珏也在做一些努力。

  “我一直都在呼吁给小店一点补助。这个月,南昌路我逛了好几次了,我跟熟悉的店主都聊过。之前的两个月,他们没有办法做生意,但是员工必须要养,房租也一定要付。他们当然希望减免房租,但是小店的房源比较复杂,有的是问二房东租的。这样一来,即使有减免房租的政策,也未必能落到店主手上。”朱伟珏提出,希望政府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种类,最好直接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助力小店生存。

  一位咖啡爱好者认为,小店的存在,代表着城市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次疫情前,我常去甜爱路上的一家咖啡馆。6月份以来,我发现它一直没有开,不知道是不是不开了。但是依然有新人穿着婚纱去那边拍照。那是一种象征。”

  朱伟珏表示,上海的日常消费里,传递着城市的烟火气。恢复堂食,对于餐饮小店是一条重要的积极信号。“消费不仅能带动旅游,还能带动整个城市的创新。正是这些各有风味的小店的存在,让城市有了活力。以南昌路的小店为例,它们展现的是中心城区带有浓厚文化创新意味的消费力量,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小店。人们走进一家餐厅吃饭,到一间咖啡馆喝咖啡,并不单纯为了饮食,更为了特定氛围下的享受和交流。一个城市的烟火气回来了,它的生命力就回来了,对未来的希望也一起回来了。”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何雅君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何雅君 责任编辑:MIST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