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北上广深真实家底大比拼,结果超出意料

  上图明显体现了这一趋势。

  2018年,北京常住人口只比2013年增长了39.4万,净增率是1.9%,上海常住人口只比2013年增长了8.63万,只有0.4%,京沪两市净增人口之和仅为48万,只相当于广州的近四分之一(197.76万),深圳的近五分之一(239.77万)。

  回过头来看四个城市净增的法人单位数,从2013年到2018年,上海净增法人单位只有3万多个,而北京的净增数约为35万,上海净增企业法人单位只有北京的十分之一。

  广州、深圳两市净增法人单位数都超过50万个。

  由于法人单位绝对数量主要由中小微企业决定,上述数据反映出深圳、广州中小微企业活力最强,北京虽然增速相对较慢但绝对值仍然较高,上海的中小微企业存量和增量都相对较少。

  2、从业人员分布:北京、深圳从业人员规模领先

  经济普查的数据,另一个重要看点在于从业人员数据。

  相较于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统计的是在该地区的从业人员数,由于从业人员和法人单位有对应性,某种程度上比人口普查的人口数字更加精确。

  注:深圳四普公报没有公布个体户从业人员数,深圳个体从业人员为推估数

  从业人员中,分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和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最多的是北京,1361万,其次是深圳,1243.54万,然后是上海(1170.9万)和广州(888.5万)。

  北京个体户的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都是四大城市中最少的,北京市只有32万个个体经营户(经营主体),少于上海的(33.4万),深圳的(49.39万)和广州的(69.29万)。

  从2013年到2018年,北京的法人单位数增长了60%,但是个体户的数量和从事个体工作的人口都下降了48%-49%,反映“首都功能定位调整”下,小商户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

  深圳四普公报中没有公布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情况,按照京沪穗三市一个个体经营主体平均对应2.19个从业人员来看,深圳的个体户从业人员约为108万(上图中即使用这一方式推估)。

  总体来看,广深的个体户远多于京沪,是个整体性趋势。

  北京个体从业人员64.6万,上海75.8万,两市相加约140万,少于广州这一个城市的153.51万。

  按照深圳个体户人员推估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从业人员总数分别为1425.6万,1247.7万,1351.68万和1042.01万。

  也就是说,在四个城市有工作的人,数量都超过了1000万。

  这里可以引入另一个非常有趣的指标,从业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比值。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兔老师讲解 作者:元淦恭 责任编辑:赵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