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金陵东路过街楼 大雨淋不湿上海人过日子的优雅

2018-04-24 09:21:57

  每次走在熟悉的骑楼下,陈钧权总会多看几眼这些熟悉的建筑。骑楼沿街的立面都是“三段式”风格。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每一段骑楼的风格和雕花都有所不同。许多骑楼的外立面已经老旧得掉了漆。不过仔细观察的话,在一些保留较好的骑楼立面上,还能见到那种西洋风格的华丽艺术图案。在建筑专家眼中,金陵东路最能体现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这是上海建筑中的精品。”古城镇规划保护专家阮仪三说过“骑楼的格局充满岭南特色,而立柱上那些雕刻的花纹有巴洛克风格,非常西式。“

  这样别具一格的骑楼建筑形态,在过去大半个世纪里,守护着金陵东路繁荣兴旺的商业格局。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末,金陵路上老店云集。比如鹤鸣鞋帽商店、朋街女子服装商店、连长记体育用品、老紫阳观南货、中南雨具店、上海理发用具商店、永顺祥礼品店、苏州采芝斋、北京翠文斋……一家挨着一家,客流日夜如织,一度被誉为“第二条南京路”,与南京路、淮海路齐名。在骑楼下逛老店、“领市面”,形成了“老上海”一种特有的休闲方式。

金陵东路过街楼 大雨淋不湿上海人过日子的优雅

上世纪九十年代,金陵东路曾经是装潢一条街。楼定和摄

  “在上海,其他任何一条马路都没有像这种遮风挡雨的地方,老早的老板们都欢喜到此地开店,也留得住客人。”茅益忠生于金陵东路的宝兴里,在那里住了整整63年。“骑楼下的这条金陵路商业街,是阿拉上海人买东西的地方,商品齐全,价格实惠。”“上海人买东西门槛多精啦?当年凡是能够在骑楼下头开店的,都要有真点本事。”茅益忠从小就听家里的长辈说,解放前,金陵路上的门面房子寸土寸金,一铺难求。“格辰光骑楼下头,盘个一开间的门面房做生意,要用三根金条。”

  风雨长廊之下的生活,几乎不受天气影响。走在廊下的小姐太太们,永远不用担心脸上的妆会花、衣衫会湿。在茅益忠心目中,这条骑楼街就像他的外婆朱丽云,风情万种,脸上写满了故事。“我小辰光,外婆很少在屋里厢吃早饭。她要到金陵路最有名气的天香斋点心店去,买二两汤包当早饭。”茅益忠记得,外婆对吃很讲究,对自己的打扮更是精心。他外婆每个月都会去金陵路上一家叫“赵福记”的理发店做头发。只要外婆拎只小包、摇曳地走在骑楼下,总有人半开玩笑地在后面说,“哦哟,迭个穿得山青水绿的老太婆又来了。”

  时过境迁,金陵路骑楼后面很多老房子都空在那里了,骑楼廊下的商业也大多冷清。像茅益忠外婆那样傲娇可爱的上海女人,今天你走在金陵路的骑楼下,也较少看到。但许多老上海人对骑楼的特殊感情没变。比如今年73岁的老建筑档案专家娄承浩,就一直通过微博、媒体大力呼吁对骑楼的保护。他出生在大光明电影院后面的老房子里,从小就经常去金陵东路。1964年,他进入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工作。办公室在外滩靠近广东路那里,一待就是40年。外滩附近可逛的马路很多,但娄承浩最喜欢去的还是金陵路商业街。“老早金陵路有几个优点。人流量没有南京路多,但是一条街全是有特色的老店。碰到落雨天,走在骑楼廊下尤其适意。哪怕只是马路上兜一圈,看看骑楼外头保留下来的装饰图案也好,真的老漂亮呃。”

  对于生长在老黄浦区的上海人来说,这段骑楼廊下留有许多美好回忆。毕竟在居住面积格外紧张的年代,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有这样一片能遮阳避雨乘风凉的公共空间,太难得了。张正祥生于1949年7月,他从小就住在骑楼后面的石库门里。家里地方小,小时候他每天都会和小伙伴到骑楼下面玩耍。要是大人问起:“到啥地方白相?”他们就答:“到香港房子下头去白相。”“香港是啥地方,格辰光阿拉根本没概念。但是听大人讲,香港有这种像骑楼的房子,淋不着雨的。”张正祥说。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湘湘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12006002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361